最近有朋友問我說, "富邦併ING,你覺得賺到還是賠了?"
說真的, 我不知道. 這整件併購案在我腦中充滿了問號
我的感覺像是一個人想要賣他的二手車,
於是就在ebay上刊了個價錢,然後另一個人在ebay
上看到,"這是我最愛的車耶!, 買了!" 就這樣, 這樣大家懂我的疑惑嗎?
併購 (Merger & Acquisitions) 一向是我認為提升企業競爭力
最好的辦法. 不好的淘汰;好的壯大;不好不壞的一起合作,這是我
觀察美國企業能夠不斷進步的一大主因. 思科(CISCO)就有著名的
每月一併策略來讓自己的版圖能壯大外,同時讓公司又有新的刺激
現在問題來了, 併購(M&A)可以說是財務裡數一數二複雜的專業
在美國,通常都是頂尖大學最頂尖的學生才能進投資銀行做併購
投資銀行中又以高盛(Goldman Sachs)的併購部門最為有名
一個併購案,通常投資銀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專業團隊
要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公司的價值,甚至進駐要被併的公司,仔細的審查
財務報表,來確定每股到底值多少錢?整間公司多少錢?
好,富邦有這樣做嗎?ING集團開個價錢,富邦想一想,還蠻划算,買了!
這是伴家家酒嗎? 還是到市場買一把蔥?
富邦有請投資銀行做過審慎的評估嗎? 還是主要高層決定要買就買?
那所有富邦金的股東權益在那?
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 台灣的併購都是以小吃大, 吃的理所當然
美國幾乎看不到"以小吃大"的併購案. "以小吃大"
本身就充滿了巨大的風險.
ING安泰為什麼不去找國泰人壽或新光或台壽? 更好笑的是,
說是"富邦併ING安泰",其實安泰將換得
富邦大約5%的股權. 也就是說, 如果倒了大家來攤, 如果賺了,
我也要分. 這就是風險規劃的美學! 對荷蘭ING集團來說,
只不過把一個不知道良性還惡性的腫瘤切掉了.
這整件事在我看來, 跟看個Las Vegas 21點的賭桌差不多
我希望富邦是賭對了, 要不然, 大家還記得 BENQ 去併
西門子吧? 等到了人家歐洲辦公室裡翻開報表一看,
才發現財務缺口深不見底,買到瑕疵品了,最後
連 BENQ 都賠掉了~
併購案是需要"制度"和"規則"的, 從BENQ,二次金改,台新併彰銀,
到富邦併ING安泰, 一再曝露台灣沒有制度和規則,又想要模仿
美國併購的英雄姿態...小孩子玩大車, 扮家家酒,可怕呀可怕
also published at www.cdotube.com